长江大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开放注册)
搜索
查看: 1044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大长新】之科研工作篇:九年做大与图强 九年特色彰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1 10:01: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5 年,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楼一珊教授参与的“深层盐膏岩蠕变规律及其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年,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余维初作为第二完成人参与的科研项目《化学固壁与保护油气储层的钻井液技术及工业化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8年,杨代勤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鳝、鳅健康养殖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这一项项国家大奖,一个个重大项目正是 9年来我校科研工作大发展的缩影,在我校科研大发展的画卷上绘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标志着我校科研工作正在迈上一个新台阶。



培育优势 科研实力大幅提升


“科研的关键在于勤奋与持之以恒;科研要善于瞄准学科前沿,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科研要注意团结协作,及时总结、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在 2011年长江大学第一次科技工作大会上,先进科技工作者代表胡明毅教授道出了自己对科研工作的切身感受,这也是长江大学全体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心声。


2003 年以来,学校立足自身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整合资源,凝练方向,创新体制,加强科研条件建设,培育优势研究领域,追求特色科研发展方向,积极承揽国家级大型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前瞻性科研项目,取得累累硕果。


2007 年,胡文宝教授主持承担了“井中瞬变电磁大功率脉冲源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 2012年 3月 10日,一项名为“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在我校启动,研究总经费达 1590万元。项目首席专家是我校农学院田小海教授,项目主持方为长江大学教育部“长江中游湿地农业”工程研究中心。 2011年,管理学院蒲志仲教授的《资源经济时代矿产支援税制改革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


2003 — 2011年,学校新增纵向科研项目 16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75项,国家“ 863”、“ 973”计划 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1项,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2项,国际合作项目 40余项,新增横向项目 2851项。 2008年起,学校科研合同经费与到账经费双双过亿元。


胡文宝教授领军的科研团队一改地震勘探这一传统的寻找油田的方法,另辟蹊径,开展无人涉足的油气田勘探的电磁感应模拟技术研究,研制出了可给地球做“ CT”的电磁勘探这一全新的测地利器。此技术在南方碳酸岩地区进行了国内首次油气田勘探,应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节约勘探成本 3.4亿元。由郭海敏教授主持研究的实时井下刻度技术在国际石油界引起强烈反响,征服了众多专家,一举成为在高温高压测井、超深井井下资料处理等方面具有创新性突破的重大成果。中科院院士许厚泽、工程院院士宁津生、韩大匡评价说:“正是依靠科技创新,长江大学的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才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9 年来,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 129项,公开发表论文 20290篇,其中权威期刊发表 470篇,核心期刊发表 5745篇,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 1392篇。公开出版学术著作 230部,公开出版教材 391部。获国家授权专利 103项。


科技创新平台是组织科学研究、聚集和培育科学技术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合校 9年,学校新增省部级实验平台 11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1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 1个,农业部培训基地 1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1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 3个,湖北省研发推广中心 2个,湖北省校企合作研究中心 1个。


第八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会、第 19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研讨会、第二届遗传与进化计算国际会议、核磁共振测井研究与应用国际学术交流会、荆楚文化高峰论坛、中国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 9年来,学校广泛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累计承办和协办各种学术会议 1400多场次。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等 20余所院校机构建立了协作关系,与美、英、加、德、日、韩、俄等 3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组织开展学术交流。


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 H•葛鲁布教授、朱清时、杨叔子、贾承造等五十多位院士和词坛泰斗乔羽先生在内的近千位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做主题报告,学术活动更为活跃。



打行业牌
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


2006 年夏天,学校组织开展“西部石油文化行”活动。这次为期 20多天的西行,行程约 2万公里, 80余名师生经过酒泉、敦煌、哈密、库尔勒、克拉玛依,最后抵达乌鲁木齐。在玉门、青海、吐哈、塔里木、克拉玛依等油田,演出 12场,观众人数逾万人,编排的节目深受西部石油人的欢迎。 2008年,学校又举办“情系石油”新年慰问演出, 70多人组成的演出团到达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冀东油田、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华北油田和中原油田等石油企业,历时 10余天,演出 11场。


文化送到井架旁,这种文化的传递,是校企双方成功合作的有效载体。文化传递推进科技交融,是文化传递产生的最主要的成效。


两次“石油文化行”,科技合作洽谈成果丰厚。胜利油田提出,将借助长江大学剩余油气资源研究的优势,在老油田寻找新资源;共建校企联合攻关组,开展油田水质改造,达到“不堵、不腐、不结垢”的目标;专题研究提高采油率的新途径。大港油田根据发展大油田的目标,提出了“油藏精细描述”等 37个急需破解的技术难题,希望双方围绕大项目、组建大联合体、形成科研大突破……


学校把服务行业、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采取多种措施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学校高度重视产学研工作,专门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目前学校已与国内 4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促进了共同进步。


2006 年,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连获价值巨大、振奋人心的重大突破,在这一重大突破中,由校长张昌民教授领衔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课题组与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联合攻关,在车 89井浅层新近系油气勘探突破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该井获得日产 70方工业油流 ,突破拓展了西北缘浅层勘探新领域。车 89井的突破性发现,为整个盆地前陆斜坡带浅层油藏勘探拓展了新的领域,对深化认识本区含油气系统、成藏模式将产生深远影响。中石油总经理蒋洁敏、中科院院士贾承造对长江大学的科研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专门做出批示:“乘势而上,整体推进,形成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开采的大场面。”


2005 年,一项历经 7年攻关的新的石油污水处理技术大获成功。该项科研负责人傅绍斌教授通过技术创新,将年产 200万吨原油的新疆六、九区即将关闭的稠油油田由“死”变“活”。 4年间,此技术仅在新疆油田的 10个采出水处理站应用,就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4.05亿元。



唱地方戏
社会服务日益深化


“我这棵对节白蜡盆景树苗叶子枯黄,树干细小,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 2012年 4月 7日,在长江大学服务荆州“壮腰工程”科技文化行走进沙市区活动现场,我校园艺专家高焕章教授被沙市区锣场镇渔湖村村民许支春缠住不放,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许支春做了 20年的盆景栽培,有一定的种植经验,但是今年种植的对节白蜡在萌芽状态就出了状况,一直找不到原因。“今天知道专家到家门口,我一定要好好问问,让专家多指导指导。”许支春一大早就拿着对节白蜡枯黄的树枝赶到现场。高焕章针对他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并从防治、管理方式等方面充分给予指导。


2012 年 3月 16日 至 4月 27日,学校 150名师生相继走进公安县、石首市、松滋市,沙市区、监利县、洪湖市、荆州区,开展科技文化行系列活动,学校选派的近 50名专家就农民关心的种养殖、医疗、法律等方面的问题接受了 3000多人次的村民咨询,现场发放科技资料 65000余份,为 600多名村民进行了义诊,与三县市政府和企业洽谈合作项目 150余项。


学校坚持唱地方戏、打特色牌,开放办学,与 20个地市、州、县建立了校地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2006 年,邢丹英教授牵头完成的《不同硒源利用与作物富硒技术成果推广》项目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从当年 3月至 2009年 12月在恩施进行成果应用推广。通过该项目的实施,相关企业增加利税 2820.64万元,增收节支 3791.89万元,出口创汇 536.91万美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杨代勤教授的黄鳝养殖系列成果的推广应用使得荆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黄鳝网箱养殖基地 ,年产值达 18亿元 ,其规模和产量均占全国的 70%。


近几年来,我校先后向湖北省、咸丰、宜昌、松滋、五峰、宣恩、房县等地派出了 20多位科技副县(市)长,并组织专家为十多个县市制定科技和农业发展规划,直接参与地方经济建设,这些科技副县(市)长、专家勤奋工作,充分利用自身科技知识和学校科技优势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当地培育了一大批支柱型产业。


园艺系朱进博士在咸丰县担任科技副县长期间,引导咸丰县天成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大棚内种植延秋辣椒,通过三膜覆盖保鲜后,蔬菜到春节前上市,亩产 1500公斤的蔬菜,产值达 1万元以上。 2009年,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积极引导咸丰农民种植大棚延秋蔬菜,蔬菜大棚在全县得到推广。为提高全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他还多次主持举办科普报告会,并在县电视台长期开办《科技前沿》、《实用科技》、《专家点拨》等栏目。 2009年 11月,创办“咸丰科协网”,在全县广泛宣传科技知识。


学校在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长江大学科技园,兴办了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我校以石油化工、机械、电子仪器仪表、非金属材料、计算机软件开发为主要产品入园荆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企业有 20多家, 2008年产值 2.8亿元。培育了荆州市创联石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北汉科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湖北荆鹏软件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产值千万元以上企业。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荆楚文化研究中心(长江大学,荆州博物馆)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荆楚历史与文化研究、荆楚方言研究、荆楚文学研究以及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共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 14项,发表学术论文 1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 30部,其中包括《荆楚文化研究丛书》两套共 15部学术专著。《荆楚文化研究丛书》从考古学、文献学、民俗学、语言学、历史学等诸角度,利用新材料、新发现,较为全面的论述了荆楚文化丰富的内涵。


荆楚文化研究中心依托国家一级博物馆荆州博物馆,在考古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 10多部高质量的考古报告,发表了大量的发掘简报、藏品介绍、译文等文章,这些著述的研究领域宽,涉及到的内容有长江流域大溪、屈家岭、石家河三大原始文化、南方地区的夏商文化、东周楚文化、秦汉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以及战国、秦汉简牍文字等。


荆楚文化研究中心紧密与地方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积极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通过面向对楚文化知识有紧迫需要的人员举办专题讲座,利用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参与中央或地方文化节目,参与地方政府或企业的文化项目建设等方式,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念质量经
科技管理注重创新


学校整合资源,积极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完善科技管理机构设置,创新科技管理模式,改进科技管理方法,转变科技管理职能,完善科技政策,努力构建严密、健全、合理、高效的管理体制,切实为科技工作服务。


2012 年 3月 1 日晚,科技处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成果鉴定与成果报奖培训会”。来自自然科学类相关院系的科研秘书、项目负责人和部分青年教师共 50余人参加了培训会。类似这样的活动科技处每年都会开展很多次。


学校科技管理部门不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淡化行政管理职能,强化科技管理的服务意识,突出创新意识,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以“抓重点、保稳定、控节点、重服务、促发展”为指导思想,坚持“重视过程管理,加强节点控制;善于走出校门,寻找科技信息;主抓纵向重大,提高投入产出;勤于走进院系,搞好协调服务;重视信息统计,做好决策服务”的工作思路,确立了一种以信息服务、政策指导、监测调控为主的新型管理制度。在项目申报、成果鉴定与评审、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引导。


为适应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要求,学校建立了科研平台三级管理机制,在积极申报并建设省部级科研平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校级科研平台,资源信息应用技术研究所、录井技术研究所、油藏信息研究所、石油文化研究所等一批校级科研院所相继设立,引导有实力的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增强了学校承担重大科研任务、争取高端成果的能力,进一步推动长江大学科研工作上档次、上水平,为学校科研工作实现质的突破提供平台。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进产学研结合及为石油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科技处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对科技管理职能进行了整合。由过去的单一的直线职能式管理方式,改为以职能式和以学科为对象的学部管理方式,实现了“条条”与“块块”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加强了学科的分类管理,科技处成立了地球与石油科学研究部、农业与生命科学研究部、理学与工程科学研究部、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部等四个学部。根据学科群的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和指导。


为了加强科技规范管理,提高广大老师的科学研究的积极,激发教师研究潜能,保障学校、学院和科研人员各方利益的合理分配,学校科技管理部门在科技项目管理、成果管理、成果奖励、平台建设、团队建设、学术交流、青年教师培养、产权管理及学术行为道德规范等方面先后出台和制定了一系列的科技管理政策。并配合学校在人事制度、工资薪酬奖励制度等其它配套制度,进行改革。从而保证科技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这些科技政策为促进长江大学和科技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9 年,长江大学获教育部科技管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王贯中获教育部科技管理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09年、 2011年,金明珠两次获教育部科技奖励和知识产权管理突出贡献个人奖。 2011年,教育部在广州召开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会议,我校科技处荣获教育部“十一五”高等学校科技管理优秀团队,李兴祥被评为“十一五”高校科技管理先进个人。




“十二五”时期是学校提升内涵、强化特色、重点突破,向高水平大学迈进的关键时期。学校将大力培养拔尖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强化学科平台建设、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重视基础研究和重大项目研究、加强团队建设、强化产学研究合作,完善科技管理体系建设,从而全面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工作的跨越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长江大学论坛 ( 琼ICP备10001196号-2 )

GMT+8, 2024-5-7 14:59 , Processed in 0.05530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